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第
20
届文津图书·科普类图书
《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
(美)罗杰•劳尼厄斯 著,郑永春 增补,
郑永春、刘晗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展开剩余77%“发射火箭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令人生畏,哪怕只是在电视上看到,都会深受震动,获得强烈而独特的神奇力量;而亲眼见证火箭发射的人,绝不会不为之改变。这种体验激动人心,充满变革力量。”
——引自《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
在浩瀚星空与有限人世之间,人类始终试图以理性之火照亮宇宙的幽邃。《太空探索通史》正是这样一部承载人类太空想象与实践的宏篇史著,它以史学之笔与图像之眼,编织出一幅文明与宇宙交汇的壮丽图景。作者劳尼厄斯拒绝传统航天史的技术年表书写路径,转而以“认知基础-技术实现-政治博弈-文明展望”四维结构为纲,辅以图像资料的视觉史学路径,为太空史研究开启了一种兼具思想深度与感知密度的叙述方式。
Part.01
结构之新:太空史的“四维文明叙述”
《太空探索通史》的最大结构性突破,在于其一改“发射-飞行-抵达”的技术时间线叙述骨架,转以“认知-技术-政治-文明”的逻辑链条揭示太空探索的生成机制。书中第一章即从古代宇宙图景出发,指出认知转型是太空探索之先导。技术的实现作为第二层面,深嵌国家体制与战争机器之中,例如二战期间V-2火箭的研制。“政治博弈”则构成太空史的第三层逻辑。而“文明展望”这一终极维度,将太空探索从经验行动转化为价值叙事。此种四维结构增强了太空史的理论张力,更使其脱离了“科学胜利”的单向颂歌,步入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立体揭示。
Part.02
文化之深:太空想象的多重生成机制
若说太空探索是一种实践路径,那么太空文化则是其意义的母体。《太空探索通史》尤为卓越之处,在于赋予文化生成机制以历史决定性地位。书中追溯地外生命幻想从古埃及神话到开普勒《梦》的思想谱系,从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到威尔斯的《星际战争》,再到20世纪50年代战后美国的科幻影视高潮……科幻以“幻想型太空技术”催生新的认知图景,成为科学发展的隐性动力。作者敏锐地指出,这种文化与技术互馈机制,在早期火箭协会、外星人文化与公众太空热潮中不断强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太空愿景生产体系”。此外,全书所精选的600余幅图像和图表,以“太空视觉话语”极好地呈现了技术的演进。太空第一张照片、彼得·赫德画中的V-2形象、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的肖像等皆具有符号化的文化功能。
Part.03
视野之扩:中国太空史的跨文化增维
如果说原著以宏阔结构与图像语言构筑了“太空现代性”的历史逻辑,那么,中文版特别由郑永春增补的《中国太空探索简史》则完成了另一项历史性的修复工程:将中国太空探索纳入全球文明进程之中。该部分梳理了“两弹一星”以来的技术发展脉络,从运载火箭到空间站建设、从“嫦娥探月”到“祝融探火”与北斗系统。更重要的是,将航天书写嵌入中国古代天文传统与语言体系,展示出中国太空探索并非现代性的简单追赶者,而是拥有自身文明记忆与象征系统的内在演化体。尤其通过追溯“天问”“星历”“司南”等传统观念,揭示了中国太空话语中知识、信仰与政治的深层整合机制,进而使得该部太空通史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范式,真正达成了“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互证”。
在生态危机、技术异化与地缘冲突交织的时代裂隙中,太空探索或许正是文明自我超越、意义重启的星辰之径。《太空探索通史》所构筑的,并非一部冷峻的技术编年史,而是一幅关于“人类如何构想自身命运”的文明图谱。在书中,星辰不再是遥远冰冷的天体,而是权力的镜像、想象的回响、信仰的光源与愿景的起点。
荐书人
姚利芬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国家图书馆
编辑:彭丽煌
审核:易白鸽、彭波
发布于:北京市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